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下简称竞赛)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拓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推动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起源:随着社会的发展,生物、医学、社会、经济等各学科、各行业都涌现出大量的实际课题,急待人们去研究、去解决。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各行各业各领域大量需要的,所需要的远不只是数学知识和解数学题的能力,而需要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作为教育部门,在学校里就应当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当然有多种形式来达到这个目的。而传统的数学竞赛不能担当这个任务。
1985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新的一年一度的数学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简称MCM。
我国学生参与美国竞赛始于1990年,1992年开始举办自己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UMCM),全国分几个赛区由国家教委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举办,1994年起国家教委出面组织,正式在全国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于是建模竞赛迅速波及全国,参赛学校占全国所有高校的3/4,并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
竞赛形式和规则:比赛是真正的团体赛,每个参赛队由三人组成,在规定的三天时间内共同完成一份答卷。每个参赛队有一个指导教师,在比赛前负责培训并接受考题,将考题在规定的时间发给学生,然后由学生自行做题,教师不得参赛。每次的考题只有两个题,都是来自实际的问题或有强烈实际背景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范围,可能涉及各个非常不同的学科、领域。每个参赛队从这两个考题中任意选做一个题。参赛队的三名队员可以相互讨论,可以查阅资料,可以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可见,数学建模比赛的形式还是比较自由的,这不太像比赛,有点像是一个科研课题组在突击完成一项任务。一言以蔽之:可以使用任何非生命的资源,但不允许三人以外的其他人(包括指导教师)帮助做题。
评奖形式:专家们在评卷时并不对论文给出分数,也不采用“通过”、“失败”这种记分,而只是将论文分成一些等级:Outstanding(中国人称它为特等奖)、Meritorious(一等奖)、Honorable Mention(二等奖)、Successful Participation(成功参赛奖)。评卷的标准并不是看答案对不对,而主要看论文的思想方法好不好,以及论述是否清晰。Outstanding的论文作为优秀论文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而所有参赛的队员和教练都能得到一张奖状。
竞赛意义:1、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2、训练快速获取信息和资料的能力3、锻炼快速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技能4、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5、增强写作技能和排版技术6、荣获国家级奖励有利于保送研究生7、荣获国际级奖励有利于申请出国留学8、更重要的是训练人的逻辑思维和开放性思考方式。
竞赛宗旨: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重在参与,公平竞争。
指导原则:扩大受益面,保证公平性,推动教学改革,提高竞赛质量。